二、钱
从十八岁离开家去上大学开始,贫富和资源分配就一直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闲事”。我在申请过程中,包括五年前申英国硕士和去年申美国博士,会尽可能地收集他人分享的经验和信息。看了很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已经决定要出国的人来说,钱往往都不是问题,或者说已经把钱的问题解决,最关注的问题不是钱。但我认为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考虑出国,或者最终没能出国的众多因素中,钱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确实,出国只是个选择,无所谓对错。打不打算出国学习和学习好坏、努力程度、资质天赋都没有关系;留过学也不一定对有些人的事业有太大帮助。再加上近些年越来越多没能令他人满意的留学生被扣上“洋垃圾”这个帽子。细数这个群体的种种不是也逐渐成了老少皆宜的活动。所以,留学生也不再让人高看一眼,出国留学可能产生的金钱上的投入是否值得,已经越来越受质疑。
然而平心而论,这篇文章您已经看到了这,真的就对出国留学,或者自己子女以后出国留学的可能性一点都不感兴趣么?我见过一些人,每次见面都会对我说出国留学并不是最优选择,很多牛人都不出国,国内发展好,国内人脉好建立……等等等等。他们说的没什么错,但是我总觉得我们对别人说的话有一大部分大概是在说服自己吧。以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把它说的越一文不值心里就越好过一些。当我们没钱可投资的时候,假设投资一定会亏本到是个非常方便好用的心理暗示,老少皆宜。
我已经过了“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那个阶段,并且很同意出国留学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不是最优选择,但是我自认为见过一些又有天赋又努力的人,因为钱的原因没能圆自己的留学梦。而我认为,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认为自己没钱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留学是画地为牢,跳不出心里那个坎。实际上对于一穷二白的年轻人来说,留学资金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我不会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种精神鸦片的话。心灵鸡汤过量是害人的,真正有用的是解决方案——指条明路出来,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我这种拿不起美国PHD学费的人来说,必须要得到资助才能够进一步追求自己的学业。资助的来源有很多种,可以来自国家(例如csc国家留学基金),国内学校(例如我本科学校每年都会资助一批研究生和博士去国外高校攻读学位或者作交换生,本科有交换项目但学校不出钱),国内/国外 企业(例如据我所知,我的单位资助过一些年轻的同事去日本攻读研究生;也听说有国外企业资助中国学生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由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所共有),国外学校(Scholarship,Fellowship,Teaching assistantship,Research assistantship,Tuition waiver)。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留学资金来源,不过都没上述几项具有普遍适用性。
可能对于已经毕业的同学来说,最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国外院校的资助。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Match & Merit。
我认为Match的重要性高于Merit。许多前辈的经验分享里已经反复论述过Match的重要性,这里不再重复,只谈自己的感受。工作之后我帮领导筛过简历、参加过面试过程,得出的结论就是:申请工作的要点就是向决策者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且能够超过他们期望地为公司带来更多价值。证明这一点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好学历、丰富的相关经验、过人相貌和谈吐等等。然而并不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一定能说服决策者你是最合适的人选,最关键的一点往往是你的动机。你想要这个职位的真正动机决定了你能对公司贡献的大小。例如,如果一个人找这份工作只是为了过渡一下,暂时糊个口,那么一旦他有了更好的选择,直接就会跳槽走,不但给公司的贡献有限,还可能会耽误一些事情。而如果他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非常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在公司获得什么,能给公司贡献什么,那么在决策者的角度,他们也会对你的行为有个预判,评估一下雇佣你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面试的时候基本都会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想做什么”“三年之后/五年之后你有什么打算”这类问题。实则在评估应聘者的动机。虽然申请欧美的研究生项目与找工作不太一样,但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Match。这也是为什么基本上所有欧美院校都会提醒申请者:个人陈述(Sersonal Statement/Statement of Purpose)是无比重要的申请材料,请用心准备。关于动机的问题,下文再单开一节着重讨论。
在与宾州州立大学老师的面试过程中,她向我强调我一定要想清楚到底喜不喜欢她的研究方向。她告诉我她曾经有过一个不太看好的“by chance”的学生,平平的学习成绩,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因为他对相关研究的浓厚兴趣,进步的比别人都快,最终成为了她的“明星学生”之一;与之相反的,她还有一个学生,入学时各方面指标都极其出色,但是后来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研究方向,以至于现在的学习生活对他来说就是挣扎(struggle)。Match在老师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声称自己的录取是Merit-based,即“择优录取”。所以Merit一定程度上就是Match的前提。很多时候,本科院校、GPA、TOEFL、GRE这类硬指标是非常关键的,决定了你能否符合一些基本要求,使潜在的导师能够直接看到你的申请材料。不过我不太同意一些这类观点:“要上XXX学校,本科必须是XXX级别的”“要申XXX学校,GPA/GRE/TOEFL必须高于XXX”。尤其是PHD申请这件事情,个例性太强,每个学校、专业、老师的要求区别太大,实在难以一概而论。总的来讲,拥有各种好看的数据当然好,但是往往我们每个申请者都在某些方面有短板。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到底是弥补短板,还是全力突出自己的长处,我把这些决策视为投资选择。到底怎样做会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因人而异。关于各种硬指标的重要性权重,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知乎上的答案,我基本同意网友Yihan Sun的观点(
请点击这里)。举我自己的例子,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位老师回我的邮件中提到,“请注意我们要求申请学生提供GRE成绩,并且认为163 (Q), 156 (V), 4 (AW) 以上的分数具有竞争力,但是分数低的申请者同样也会在参考其他支持材料(例如GPA 和/或推荐信)的基础上被整体考虑”。这就传递给我一个信息:我的GRE分数不够申请密歇根州立大学。而我已经决定不再在GRE分数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把资源投在论文发表和学习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上。再加上听说该大学每年土木工程博士项目招生特别少,所以果断地放弃申请该校。
在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老师的面试中,她跟我说的一段话,值得一提。她说我具备了他们正在寻找的PHD候选人的所有条件:
1. 四年前毕业(她所指的毕业是graduate,特指本科毕业);
2. 持有硕士学位;
3. 已经有了相关工作经验;
4. 已经证明了自己具备相应知识储备(我认为她是指我翻译书的事情,以及相关论文的发表,虽然是中文论文,但我觉得比没有强);
5. 我还跟她说我的本科学校土木工程中国排名前十,她说她知道,她有中国学生。我还说我研究生的学校结构工程英国前五,她也马上说她知道。可见面试我之前她还是做了一定的功课,而且学校排名这个东西,你说它不重要有时也不对。并不是所有美国老师都骄傲地认为中国或英国的学校除了那几所名声巨大的之外,其他院校都没什么区别。
总之,我的体会就是,要想获得国外高校的资助,就是要向其招生委员会及可能的导师展示自己对所申请项目的Match程度,以及自己的Merit。至于具体的执行过程,因人而异。网络上有许多免费的资料和前辈分享的经验能帮助我们在相应的方面进行提高。例如怎么提高GRE/TOEFL分数,怎么在本科阶段就参与科研项目,怎么一边工作一边发表论文等等。我认为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合理地调配,投入到产出最大的方面,往往有最好的结果。而具体哪方面投入能有最大的产出,最好自己做这个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