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统计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
C9. 注册考试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1416
1/48
1
2
3
4
5
6
7
8
9
10
››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2012年版《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讨论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1
2012-2-24 07:21
2012年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已经收到样书,详细情况可见
http://hi.baidu.com/george_sjz/home
为方便大家对该书交流、讨论,特开辟此专帖。
我们将一如既往对各位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
——————
2月28日,石家庄的建筑书店已经到货。29日开始销售。george
george
修改于2012-02-29 16:49
土建201201
积分
84
帖子
63
#2
2012-3-2 19:39
张老师好,各位好:
请问2011年下午15题关于液化问题,其中涉及到第四世纪全新世与《抗震规范》4.3.3条第四世纪更新世Q3相比,哪个土层的年代是在前,哪个是在后?谢谢。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3
2012-3-6 14:59
下面给出书中3页的扫描件,以飨读者。
usstyang
积分
46
帖子
41
#4
2012-3-7 14:49
请问老师,这套书真题包括2011年专业试题么?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5
2012-3-7 15:45
包括2003-2011年的一级专业试题。当当网给出的目录,见下面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20547
部分试题依据2010年版系列规范做了改动,使之能够顺畅的按照新规范计算。
george
修改于2012-03-07 21:20
sunjiexp
积分
10
帖子
9
#6
2012-3-7 23:33
张老师你好,本书2003年试题第34题(P12),解答(P31)中:“跨度为12m,应考虑3.2.3条第一款的强度修正系数0.9,”可本条规范原文如下:“有吊车房屋砌体、跨度不小于9米的梁……”(注意有吊车房屋砌体后标点是顿号),本题为无吊车仓库,需要折减吗?另,规范本条文老师是怎么理解的?谢谢
sunjiexp
修改于2012-03-07 23:35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7
2012-3-8 10:06
砌体结构中的强度调整,的确十分令人头痛。
对于3.2.3条第1款的调整,各分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应按照规范编写者的意思来理解。
施楚贤在其《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一书中曾给出一个表格,这就是本书(2012版)P431的那个表格。
2011版中,这个表格是在P364.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sunjiexp
积分
10
帖子
9
#8
2012-3-8 23:08
谢谢老师回复,原来书中已有疑问解答。
本书2003年试题第59题(P16)是否有误,解答(P37)中,基本风压为什么不执行《高规》4.2.2条按0.5x1.1=0.55取值?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9
2012-3-9 07:06
sunjiexp wrote:
谢谢老师回复,原来书中已有疑问解答。
本书2003年试题第59题(P16)是否有误,解答(P37)中,基本风压为什么不执行《高规》4.2.2条按0.5x1.1=0.55取值? ...
这道题经过修改(题目打了星号以示提醒)。
《荷载规范》7.1.2条的条文说明的最后一段,指出,“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可以适当提高其重现期,对于围护结构,其重要性与主体结构相比要低些,可仍取50年"。于是,旧版的《高规》按照重现期是100年采用(《荷载规范》中基本风压按50年),这就是所说的“提高其重现期”。2010版改为基本风压的1.1倍,更直接的表明比一般情况提高,可以避免因为《荷载规范》改变基本风压的重现期而导致的不协调(2001年版之前的《荷载规范》重现期取的是30年)。
不管怎么改,高规的4.2.2条的规定针对的是“主体结构”,这是不容质疑的。围护结构,按《荷载规范》仍然取为50年。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10
2012-3-9 08:19
土建201201 wrote:
张老师好,各位好:
请问2011年下午15题关于液化问题,其中涉及到第四世纪全新世与《抗震规范》4.3.3条第四世纪更新世Q3相比,哪个土层的年代是在前,哪个是在后?谢谢。 ...
第四纪一词由法国学者德努埃(J.Desnoyer s)于1829年创用。分更新世(Pleistoene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Epoch)。
第四纪形成的地层叫第四系,代表符号为“Q”。
更新世又称洪积世(Diluvium),从300万年前至1万年前;全新世又称冲积世(Alluvium),从1万年前至现代。
该题由于地面以下30m土层为第四纪全新世,不符合《抗规》4.3.3条第1款规定.
hkwxg
积分
120
帖子
79
#11
2012-3-10 17:28
张老师,请教2003年上午第5题关于剪力设计值的调整,思路我是看懂了,但是有一点不明白:规范强调“强剪弱弯”应该按柱上、下两端弯矩设计值(即按6.2.5条进行计算),但题目条件又没有上柱弯矩;书中所写提取公因数法计算剪力是否合适呢?因按6.2.5条上、下柱弯矩来计算剪力设计值可能大于按书中提出公因数*增大系数*剪力组合值。
土建201201
积分
84
帖子
63
#12
2012-3-11 19:42
张老师、各位好:
2011年下午18题答案C,您书上解释应取2倍弹性层间位移,而根据附录M.1.1-2是否应该为“完好,变形明显小于弹性位移限值”?而不是2倍关系,谢谢。另外,规范附录条文说明M.1.2关于设计值复核,“但计入和不计入。。。”,请问设计值复核,这里到底是要不要计入内力调整系数?
hkwxg
积分
120
帖子
79
#13
2012-3-12 00:03
张老师,请教2004年上午第8题计算长悬臂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抗规”表5.4.1与“高规”表5.6.4中对参与组合的荷载和作用的分项系数不太理解。如高规中“水平长悬臂”何时按“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一项;何时按“重力荷载、水平地震及竖向地震作用”一项。还是以上二项分别计算取其中最不利一项呢?
另外书中可能是印刷上的问题:1)2003年第10题砼强度C45的ft=1.71应改为ft=1.8
2)2004年第7题hw应取有效高度h0;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14
2012-3-12 07:09
hkwxg wrote:
张老师,请教2003年上午第5题关于剪力设计值的调整,思路我是看懂了,但是有一点不明白:规范强调“强剪弱弯”应该按柱上、下两端弯矩设计值(即按6.2.5条进行计算),但题目条件又没有上柱弯矩;书中所写提取公因数法计算剪力是否合适呢?因按6.2.5条上、下柱弯矩来计算剪力设计值可能大于按书中提出公因数*增大系数*剪力组合值。
这种做法,从数值计算上看,完全正确。2001版《抗规》时,二级、框架结构的底柱,柱顶弯矩调整系数为1.2,柱底弯矩调整系数为1.25,偏于安全可以按照1.25计算,我们的2011版《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是按照这种方法做的。
2010版《抗规》中,二级、框架结构的底柱,柱顶弯矩调整系数为1.5,柱底弯矩调整系数为1.5,所以,更没有问题。
注意一下:
该题的点评,其中所说到的弯矩调整系数,是按照2001版《抗规》写的,这次没有完全改过来。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15
2012-3-12 07:24
土建201201 wrote:
张老师、各位好:
2011年下午18题答案C,您书上解释应取2倍弹性层间位移,而根据附录M.1.1-2是否应该为“完好,变形明显小于弹性位移限值”?而不是2倍关系,谢谢。另外,规范附录条文说明M.1.2关于设计值复核,“但计入和不计入。。。”,请问设计值复核,这里到底是要不要计入内力调整系数?
1.
2011年下午18题,C选项中说到的是“按性能3要求进行
中震
复核”,因此,查表M.1.1-2时,应该对应“设防烈度”这一列,所以,书中给出的答案无误。
关于各种烈度,您可以参考2012版《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一书P487的A2.5.3理解。
2.
《抗规》条文说明M.1.2中,“但计入和不计入。。。”,我认为,规范的意思,应该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但不计入差别也不大。
george
修改于2012-03-12 07:28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16
2012-3-12 07:46
hkwxg wrote:
张老师,请教2004年上午第8题计算长悬臂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抗规”表5.4.1与“高规”表5.6.4中对参与组合的荷载和作用的分项系数不太理解。如高规中“水平长悬臂”何时按“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一项;何时按“重力荷载、水平地震及竖向地震作用”一项。还是以上二项分别计算取其中最不利一项呢?
另外书中可能是印刷上的问题:1)2003年第10题砼强度C45的ft=1.71应改为ft=1.8
2)2004年第7题hw应取有效高度h0;
1.
对这个问题,《抗规》表5.4.1不如《高规》表5.6.4具体,按照《高规》更容易操作。
《高规》表5.6.4中,多个项次均提到“长悬臂结构”,这时,应该对每个项次计算,取最不利者。
2.
2003年第10题砼强度C45的ft=1.71应改为ft=1.8,这个差错来源于2002版《混凝土规范》规定ft的取值是:高于C40按C40。2010版《混凝土规范》规定ft的取值是:高于C60按C60,书中没有改过来。
3.
2004年第7题hw应取有效高度h0,没错,按照规范hw的确取为h0。
只是,这个地方,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近似的将hw取为截面全部高度若满足要求,则取为h0更满足要求。
kingdog
积分
8
帖子
12
#17
2012-3-12 16:11
张老师请教一下:
2011年12题答案
AS的取值在一道题中怎么用到两个值?计算σs的时候用下部钢筋,计算ρte的时候用上部钢筋的面积??
kingdog
修改于2012-03-12 16:18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18
2012-3-12 16:17
楼上应该说的是裂缝宽度计算。
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应力计算时用到的M,取准永久组合。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应力计算时用到的M,取标准组合。
ρte的计算,规范很清楚。“计算ρte的时候用上部钢筋的面积”说法不成立。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liuzekun
积分
264
帖子
161
#19
2012-3-12 22:57
张老师:疑问解答Q2.1.3中,你认为楼面梁是主梁。指的仅是表4.1.2下面注的那个,还是4.1.2条所有的楼面梁都是主梁
sunjiexp
积分
10
帖子
9
#20
2012-3-12 23:46
张老师你好,看了疑问解答中腹板屈曲后强度的内容,有了些明白,但还有些不解,
例如2004年17题(P12),腹板高厚比1500/12=125,对于本题答案没有异议,但本题中恰好按钢规(4.4.1-4)αe=1,如果αe<1,是不是计算最大应力时,要以 (αe 乘以Wx) 代替Wx,如果不代替,是不是计算得到的最大应力就没意义了,因为可能最大应力小于许用应力,但截面不满足要求了。另2005年28题29题,也是腹板高厚比超,是不是稳定计算时仍然取全截面(抗弯与抗剪计算时按屈服后截面),盼老师指点,谢谢!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1
2012-3-13 07:28
hchln2006 wrote:
张老师有没有二级的啊
二级比一级少一门公路桥梁,而且难度稍低。
考二级时,一般按照一级的参考书复习即可。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2
2012-3-13 07:36
liuzekun wrote:
张老师:疑问解答Q2.1.3中,你认为楼面梁是主梁。指的仅是表4.1.2下面注的那个,还是4.1.2条所有的楼面梁都是主梁
我认为,《荷载规范》4.1.2条中所述楼面梁是指主梁。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3
2012-3-13 07:43
sunjiexp wrote:
张老师你好,看了疑问解答中腹板屈曲后强度的内容,有了些明白,但还有些不解,
例如2004年17题(P12),腹板高厚比1500/12=125,对于本题答案没有异议,但本题中恰好按钢规(4.4.1-4)αe=1,如果αe<1,是不是计算最大应力时,要以 (αe 乘以Wx) 代替Wx,如果不代替,是不是计算得到的最大应力就没意义了,因为可能最大应力小于许用应力,但截面不满足要求了。另2005年28题29题,也是腹板高厚比超,是不是稳定计算时仍然取全截面(抗弯与抗剪计算时按屈服后截面),盼老师指点,谢谢!
1.
2004年的17题,腹板高厚比1500/12=125,这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1)设置加劲肋;(2)不设置加劲肋,按照考虑屈曲后强度来进行计算,若满足,也是可以的。
通常,我们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换句话说,不用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2.
2005年28题29题,解释同上。
总之,题目中没有说考虑屈曲后强度,就按通常的设置加劲肋考虑。
————————
补充几句:
若是压弯构件,工字形截面的腹板若不满足高厚比要求,可以处理的方法是:(1)设置纵向加劲肋;(2)考虑腹板两侧20tw*sqrt(235 /fy)范围有效,翼缘全部有效(翼缘自由外伸宽度与厚度之比不允许超过宽厚比要求,这一点,规范中是严格的),然后计算整体稳定(此时的稳定系数用到的长细比依据全截面有效计算),若满足,也可以。详见2012版《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的P411。
george
修改于2012-03-13 08:12
kingdog
积分
8
帖子
12
#24
2012-3-13 09:17
george wrote:
楼上应该说的是裂缝宽度计算。
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应力计算时用到的M,取准永久组合。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应力计算时用到的M,取标准组合。
ρte的计算,规范很清楚。“计算ρte的时候用上部钢筋的面积”说法不成立 ...
谢谢张老师的答复,没想到会这么快!
另:还是2011年试题的12题的答案,计算σsq的时候用的是10跟22mm的钢筋面积,而题目中求的是支座处梁顶面的裂缝宽度,此处应该用12跟22
mm的钢筋截面积吧?谢谢!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5
2012-3-13 09:39
kingdog wrote:
谢谢张老师的答复,没想到会这么快!
另:还是2011年试题的12题的答案,计算σsq的时候用的是10跟22mm的钢筋面积,而题目中求的是支座处梁顶面的裂缝宽度,此处应该用12跟22
mm的钢筋截面积吧?谢谢! ...
这道题做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给出的是正弯矩,所以,按照下缘受拉计算钢筋应力了。
后来一看,是梁端顶面,所以,又改了一遍。
现在看来是钢筋应力这个地方忘了改。取12根直径22mm钢筋作为As,得到钢筋应力为207N/mm2,最后结果,是0.19mm。
george
修改于2012-03-13 09:54
kingdog
积分
8
帖子
12
#26
2012-3-13 09:57
0 分
george wrote:
这道题做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给出的是正弯矩,所以,按照下缘受拉计算钢筋应力了。
后来一看,是梁端顶面,所以,又改了一遍。
现在看来是钢筋应力这个地方忘了改。取12根直径22mm钢筋作为As,得到钢筋应力为207N/mm2,最后结果, ...
好的,明白了,谢谢!
无墨
积分
192
帖子
170
#27
2012-3-13 10:37
请教张老师:2003年上午第10题,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题中给出钢筋直径28,是否应按《混规》9.3.1条中的修正条件1对锚固长度进行修正?不管修正与否都不会影响最后结果,看您的答案中并未给出这一步,但是考试中会不会因为缺少这一步而扣分?
2003年上午11题,计算as时,为何需要考虑箍筋直径10mm?因为保护层的概念是纵向受力钢筋至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所以是否as=35+20/2=45mm?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8
2012-3-13 14:45
无墨 wrote:
请教张老师:2003年上午第10题,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题中给出钢筋直径28,是否应按《混规》9.3.1条中的修正条件1对锚固长度进行修正?不管修正与否都不会影响最后结果,看您的答案中并未给出这一步,但是考试中会不会因为缺少这一步而扣分?
2003年上午11题,计算as时,为何需要考虑箍筋直径10mm?因为保护层的概念是纵向受力钢筋至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所以是否as=35+20/2=45mm?
这位朋友,您的《混凝土规范》需要修正到2010年版了。因为,从您给出的规范条文编号看,依据的是2002年版。
2003年上午第10题,这里用到的是Lab,不是La,所以,与ζa无涉,自然就不必考虑8.3.2条第1款的修正条件。书中解答无误。
2003年上午11题,书中解答无误。注意,2010年版《混凝土规范》通常所指的保护层厚度是指
钢筋外边缘
至构件表面的距离(见2.1.18条),而不是2002年版通常所指的
纵向受力钢筋
至构件表面的距离。
桥梁工作者
积分
186
帖子
163
#29
2012-3-13 15:21
张老师 您好
1 历年试题P261页 25题答案 焊缝承受的剪应力 分母减去了 r=20 ;而26题答案 h
b
=500-2*16 不用减去r=20 觉得都应该减去r=20 啊
2 历年试题 P261页 25题答案采用了折算应力公式 钢规7.1.2-2 式 ,而P298页 焊缝强度采用的是7.1.2-1式分开计算 觉得都应采用7.1.2-2计算啊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30
2012-3-13 16:19
桥梁工作者 wrote:
张老师 您好
1 历年试题P261页 25题答案 焊缝承受的剪应力 分母减去了 r=20 ;而26题答案 hb=500-2*16 不用减去r=20 觉得都应该减去r=20 啊
2 历年试题 P261页 25题答案采用了折算应力公式 钢规7.1.2-2 式 ,而P298页 ...
P261的26题
规范对 hb的解释是腹板高度,没有说是“腹板有效高度”,所以,取为500-2*16应该是合适的。
P298焊缝强度采用的是式(7.1.2-1)分开计算,其原因,写在了该题的点评中(相当于斜焊缝受轴心拉力)。
1416
1/48
1
2
3
4
5
6
7
8
9
10
››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A. 专业栏区
> A1. 索膜
> A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 A3. 空间结构
> A4. 多高层钢结构
> A5. 厂房
> A6. 桥梁
> A7. 塔桅、容器、船舶及海洋钢结构
> A8. 幕墙
> A9.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B. 专题栏区
> B1. 连接与节点
> B2. 防火与防腐防雷
> B3. 稳定与疲劳
> B4. 非线性与预应力
> B5. 试验、检测与鉴定
> B6. 改造与加固
> B7. 焊接
> B8. 工程抗风
> B9. 工程抗震
C. 综合栏区
> C1. 综合讨论
> C2. 钢结构入门
> C3. 概念与构造
> C4. 结构施工图审查
> C5. 事故分析
> C6. 海外通
> C7. 非常建筑
> C8. 基础理论
> C9. 注册考试
> C0. 考研与留学
D. 大结构
> D1. 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
> D2. 混凝土结构
> D3. 高层混凝土结构
> D4. 特种混凝土结构
> D5. 异形梁柱
> D6. 水工
> D7. 地下工程
> D8. 砌体结构
E. 专业资料、钢结构业界
> E2. 规范、图集、常用数据
> E4. 结构人物
> E5. 施工、监理与造价
> E6. 经济与管理
> E8. 供求信息
G. 软件
> G1. SAP2000
> 弹塑性分析
> G2. MIDAS
> G3. ANSYS
> G5. ABAQUS、DIANA、ADINA及IDARC
> G6. 3D3S
> G7. PKPM & YJK
> G8. AutoCad
> BIM
> G9. 详图设计
> G0. 其它结构软件
> Ga. 软件开发
X. 站务及其他
> X3. 站务专栏
沪ICP备020910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