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XinY structural consultants ltd

 
斑竹品“一注”(请勿灌水)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1-31 20:57    顶部


抛砖引玉,我来做那块砖。
附件为“钢结构“连接部分的总结。包括钢结构连接部分的总体框架、常见问题解答、例题详细解答等。 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勿灌水,以免帖子暴长,想找个内容需要来回翻页,浪费时间。
有问题可pm我,或者在[征求意见] 栏目发表意见。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2-1 09:07    顶部


GB50017规范新增加了二阶效应的简化分析方法,施岚青2005年专业指南中对此的例题有些偏差,2006年的专业指南取消了这部分计算。考虑到大多数参考者对这部分比较陌生,现给出我做的一道例题,供参考。

  

公式中,0.9*(0.75*1.3*24*45+1.4*80)系根据荷载规范3.2.4条的规定,对一般排架、框架结构所做的简化计算。
经过慎重考虑,下面计算过程中的水平力设计值应乘以0.9,以考虑荷载组合规定的组合系数。见《荷载规范》第3.2.4条。另外,该计算只是对一种组合情况的示例。    george 2007-11-5
george 修改于2007-11-05 09:42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2-1 09:07    顶部


2,接上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2-1 09:10    顶部


3,最后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unique000






积分 127
帖子 124
2007-2-1 11:37    QQ 顶部


请问你计算轴力的计算式中,活荷载前面乘的系数0.9是按什么规范取值的?
wzh6110






积分 40
帖子 24
2007-2-2 10:14    顶部


楼 主的 0.9*(0.75*1.3*24*45+1.4*80)=1048.5
应该改为 0.75*1.3*24*45+0.7*1.4*80=1131.4
(1131-1048)/1048=7.9%>5%
楼 主的二阶效应分析得比徐建好
wzh6110






积分 40
帖子 24
2007-2-2 10:27    顶部


接楼上
tao2005






积分 31
帖子 34
2007-2-28 09:46    顶部


分析的比较透彻!不过徐的书这点也没有问题的
日日夜夜






积分 114
帖子 136
2007-2-28 19:52    顶部


版主无疑是实力派的。我很佩服。不过有几点疑问,想在这里探讨一下:
1、△u为什么要1/150h,这里不是有吊车吗……
2、Qi规范中为重力荷载设计值。我认为不是这样计算的。重力荷载设计值是不是和地震组合中的重力荷载一样计算吗?要不为什么要起这个特别的名字。
请各位大哥指教,谢谢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3-8 14:47    顶部


1.
题目中的吊车仅仅为“检修用”,故不能按照吊车梁考虑;
2.
规范中“重力荷载设计值”的提法比较含糊,但与计算地震作用时所采用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不是一个概念。由于虚拟力Hni需要和其他荷载一起施加到框架上,因此必须保证概念上的一致。这里Qi采用设计值,才可保证计算出的Hni也为设计值,否则,Hni的分项系数如何来取?师出无名。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zdtzdt730318






积分 42
帖子 34
2007-3-23 11:39    顶部


楼主分析的很好,尤其是附件中例题,由历年的考试真题做解释,很好。可惜考试越来越难,感慨无限!!可及格分数确成了48,谁让我们生在这个时代!!!!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4-1 08:27    顶部


对弯矩正负号的规定,多有困惑。今整理如下。
总结为一句话:构件分析时,以下缘受拉为正;结构分析时,以坐标轴为准。
应用举例:
《高规》JGJ3-2002第6.2.5条,计算框架梁剪力设计值时,用式6.2.5-1。
规定,梁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为零。
这里的负弯矩,指的是梁上缘受拉。此时,梁端部的弯矩转向相反(左端逆时针,右端顺时针),故按照隔离体计算剪力V时,两个弯矩是相减的关系,故而,将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取为零。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xzxs123






积分 114
帖子 80
2007-4-1 09:25    顶部


我认为:对中柱的轴力,当同时有二台吊车作用时,应考虑折减系数。
参照荷载规范5.2.2条
一家之言,请指正。
天柱山人






积分 333
帖子 257
2007-4-21 10:01    顶部


楼上的观点我持不同意见,折减主要是针对移动的桥式吊车的,对于本例是的悬挂单轨吊车,我觉得不要折减.因为两台同时作用在中柱上的机率很大.
hf_wugang






积分 23
帖子 19
2007-4-24 23:30    顶部


斑竹的分析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让小弟非常敬佩!在此有一小疑问请教:<钢规>中附录A.2条提出"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框架柱顶水平位移和层间相对位移不宜超过下列数值......".可是原题中未提及风荷载,采用1/150是否合适?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4-25 06:25    顶部


1.中柱的轴力是否折减?
宜考虑不折减。规范5.2.2条之所以规定折减,是由于计算每台吊车引起的内力时,均按满载且处于最不利位置,这种情况的确十分少见。本例的吊车情况,如天柱山人所言,两台同时作用在中柱上的机率是很大的。
2.原题中未提及风荷载,采用1/150是否合适?  
依据规范3.2.8条采用二阶弹性分析时,本条的P14明确指出了Δu的取值方法:“当确定是否采用二阶弹性分析时,Δu可近似采用层间相对位移的容许值[Δu],[Δu]见本规范附录A第A.2节”。所以,与题目是否提及风荷载无关。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crazysuper






积分 275
帖子 221
2007-4-26 20:28    顶部


"如天柱山人所言,两台同时作用在中柱上的机率是很大的"依据荷载规范5.2.2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两台同时作用在中柱上的机率是很大);那就应该进行折减行算..
___
之所以折减,那是由于同时出现的几率为小,而计算时却各自采用最大值的缘故。比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式的第一式(荷载规范P7式3.2.3-1),第2个至第n个可变荷载求和时,需要乘以小于1的组合值系数就是这个道理。……george
ary






积分 182
帖子 173
2007-5-26 16:43    QQ 顶部


对于例题7-7,
我想请教一下
1.仅作检修用的单轨吊车应该作为永久荷载考虑还是应该作为可变荷载考虑?
我觉得应该作为永久荷载考虑.
2.请教一下排架和框架公式中△u;MIb;MIs??
_____
问题1:这是施岚青2005版指南上的一道题,因为原书有误,故重新做答。至于说“仅作检修用的单轨吊车应该作为永久荷载考虑还是可变荷载”,我想题目本身不是很明确:说它是可变荷载,如何位置固定在哪个位置?说它是永久荷载,更说不通:不就是检修嘛,还能老吊着个重物?
问题2:请参见GB50017规范的P14
……george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5-27 21:20    顶部


集中回答网友的几个问题:
1.高强度螺栓并没有摩擦型或承压型之分,摩擦型、承压型指的是连接,二者区别是设计准则不同,这点必须清楚。另外,2003规范中,当承压型连接时,构件接触面的处理只需要除锈和去油污,因为摩擦面的处理没有必要。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与普通螺栓相同。有人回帖说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0.8P,这是不对的。
2.摩擦型连接时,设置开关选择按哪个轴旋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似乎于规范无据。按照规范,应是绕形心轴旋转。若是执意选择按哪个轴旋转的话,建议对于荷载的标准组合按照构件密贴考虑(绕形心轴),对于荷载的基本组合按构件被拉开考虑(绕最下排螺栓)。
3.承压型连接时,受弯矩作用到底按哪个轴旋转?这个问题规范没有处理好,有漏洞,说“绕最下排旋转”应该是没有对比,想当然的结果。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xzxs123






积分 114
帖子 80
2007-5-31 10:58    顶部


对于高强度螺栓,我们先分析其工作性能:(参照同济大学沈祖炎编的《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
1)高强度摩擦型连接的抗剪工作性能:
高强度螺栓安装时将螺栓拧紧,使螺杆产生预拉力压紧构件接触面,靠接触面的摩擦力来阻止其相互滑移,以达到传递外力的目的。高强度摩擦型连接与普通螺栓连接的重要区别,就是完全不靠螺杆的抗剪和孔壁的承压来传力,而靠钢板间的接触面的摩擦力传力。因而选择按轴旋轴时,转绕形心轴旋转是最佳的选择。
2)高强度承压型连接的工作性能:
高强度承压型连接的传力特征是剪力超过摩擦力时,构件之间发生相对滑移,螺杆杆身与孔壁接触,使螺杆受剪和孔壁受压,破坏形式和普通螺栓相同。因而选择按轴旋轴时,可按普通螺栓的形式来进行,先进行判断,然后再确定轴旋轴。假如节点下面有抛平顶紧,应绕最下排螺栓。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6-4 13:43    顶部


首先,对xzxs123的商榷表示欢迎。
高强度摩擦型连接受弯矩作用时, 之所以绕螺栓形心轴旋转计算,并非您所说(或者引用的)原因,而是由于施加了较大的预拉力的结果。这时,被连接构件紧密贴合,如同梁一般受力,故而如此。
高强度承压型连接承受弯矩时绕何轴旋转,关键是构件是否被拉开,而不是其他。个人同意按照普通螺栓的方法处理。但是,按照规范规定,此时的连接构件仍然紧密贴合,故而说规范有漏洞。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xzxs123






积分 114
帖子 80
2007-6-4 20:10    顶部


非常感谢版主的指导!
但我还是认为:
如果高强度摩擦型连接受弯矩作用时,按工作机理,如果按下排螺栓旋转,则螺栓已经丧失了工作,因为接触面已经没有了摩擦力,因而只能按以绕螺栓形心轴旋转计算。
  而高强度承压型连接承受弯矩时绕何轴旋转,根据工作机理,完全可以按照普通螺栓的方法处理。
还有摩擦型和承压型的接触面处理不一样,虽然都有想同的预压力,而工作性能完全不一样。
wxh5330






积分 171
帖子 103
2007-7-20 11:40    QQ 顶部


关于D值的计算,有点疑惑,本以为是楼主算错了。后来翻了翻书,发现是我错了。
现说明如下,
柱的抗侧刚度d=12ic/h^2,而D也称为柱的抗侧刚度,但与d有差别,主要是与梁柱刚度比K有关:当K无限大时,D=d;当K为相对较小时,D<d。当底层柱底刚接,且梁柱铰接时,K=0,对应的a=(0.5+K)/(2+K)=1/4,而D=a*12ic/h^2=3ic/h^2=3EI/h^3。(完)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7-21 07:52    顶部


大家对换算长细比的疑惑较多,今集中回答如下,供参考。
因为是自己的学习见解,所以,请各位继续讨论。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dab






积分 11
帖子 8
2007-7-23 21:54    顶部


关于钢框架二阶分析的问题中,小弟有些不太明白的问题,还请指教。MIb=0?这是为什么?在不考虑侧移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是边柱MIb=1/4*H*h?按此理解,MIs是否仅仅是考虑侧移产生的弯矩,MIs=N*△u?
WUDESS






积分 28
帖子 25
2007-7-28 19:09    顶部


版主说的换算长细比问题。看了受益匪浅。
但是第5条。我还是不敢苟同。规范5.2.2条说明是用5.1.2条规定。应该是用换算长细比的。而且5.2.4条格构式压弯构件页用到了换算长细比。
请赐教!
………………………………………………
列出的第5条系笔误,已经修改。依据见规范的P221倒数第3行。george
solar1000






积分 26
帖子 18
2007-7-29 11:44    顶部


我也觉得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定性时,轴心受压稳定系数应该考虑扭转效应。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有更确切的说法,我不知道。请指教。
baby-ren






积分 129
帖子 130
2007-7-30 22:28    QQ 顶部


受弯构件的稳定和受压构件的稳定,最大的不同不是一个上翼缘受压,一个是全截面受压,从而导致其稳定发生的形态。。
george






积分 6695
帖子 3743
2007-8-9 09:19    顶部


框架梁中的剪力设计值计算中,用到梁端弯矩,而这里的正负号我在以前的帖子中的有过讨论。看到仍有网友提出,我再附图说明,欢迎指正。



新浪博客启用:http://blog.sina.com.cn/u/1064942750
zcm-c.w.






积分 1092
帖子 757
2007-8-22 07:37    顶部


楼主3楼贴子:
计算水平力设计值时未乘0.9组合系数应有误。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20910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