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XinY structural consultants ltd

 
斜拉索结构
阿潘1号






积分 4
帖子 4
2001-9-13 16:06    顶部


:?)
    请教:谁有斜拉索(房屋)结构(不是悬索结构)的工程资料或计算理论方面的书籍?
temp






积分 707
帖子 241
2001-9-15 00:08    顶部


肖炽等.空间结构设计与施工.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2
有少量相关内容。
test






积分 16
帖子 4
2001-9-15 09:01    顶部


斜拉屋面(网架屋面+塔柱+斜拉索)
  
1,选型:
  
1.1  布索
  斜拉屋面以3,4,8根为主,必要时可增加至12,16根。索多则柱顶节点构造复杂。 8根比4根好。当塔柱位于屋面侧边时,需设平衡索,以满足预应力要求。
  
1.2
  塔柱 四点支撑屋面,塔柱位于1/4边长处最省,这时仍需平衡锚索。塔柱的合理高度要优化确定, 过高不必要。根据斜拉桥的经验,斜索水平角大于等于25度即可,塔柱高可取0.15~0.25的跨度。
  
1.3 屋面(网架)厚度
  比普通网架略小,宜优化确定。60m~120m跨,取1/14~1/20。
  
2 分析
  
2.1 仍可采用空间行架位移法计算机程序进行内力分析。
  
2.2 斜拉索在水平角〈45度,垂度f/L〈0.1 时,用直线杆代替,误差小于5%。
  
2.3 几何非线性影响小,可忽略。
  
2.4 材料非线性,参考斜拉桥广泛应用的修正弹性模量法,Ernst法采用最多。
  
2.5 塔柱位移之影响。
  
2.6 内力分析考虑两个状态:
  屋面(网架)自重+索预应力,其他恒载+活载。 两阶段叠加为结构最终内力。
可见,斜索预应力值并非索之最终内力,它由预应力+第二阶段索力合成。
  
2.7 斜索预应力值 无统一规定。 可取0.4~0.45倍的索极限拉应力。
  
2.8 风作用  
  风吸力下,屋面不得上掀。设计时可加大预应力值、重屋盖和连接构造措施解决。
  
2.9 屋面温度内力应予考虑。
  
2.10 防腐考虑。
  
累,真累。
civil fans






积分 450
帖子 195
2003-4-15 11:15    顶部


哈工大沈世钊院士的《悬索结构》是一本经典!!
rygyjm






积分 128
帖子 109
2003-8-26 07:25    顶部


                      拉索制作质量控制具体内容
  
原材料检验
1、  合格证书,检验报告,出厂质量保证书
2、  按规定进行的厂内抽检和监理抽检
半成品检验
1、  拉索:钢丝上盘记录;钢丝排列整齐、扭绞紧密,无断丝、无交叉错位,外层钢丝扭距合格,缠包合格;PE套外观光滑园整,厚度均匀,无气泡,防震结构加工合格;钢丝和PE套外径尺寸;  
2、  冷铸锚:冷铸料配方试验报告;锚具材料力学性能检验报告;锚具加工检验资料、探伤检验和成品检验报告,锚具组件的互换性(外采购锚具,参考原材料检验方法处理);锚具防腐处理;墩头压力及外观检查,墩头定位、固定;冷铸条件、冷铸料配比记录、冷铸料样品检验记录、冷铸填充量、外观检查;
3、  锚具配件:参考原材料检验方法处理;
成品检验
1、  外观:PE套无超标准划痕和损伤;锚具、螺纹无损伤,能自由旋合;防水密封性;
2、  长度测量:温度、荷载条件;长度测量及换算;长度偏差小于设计和规范要求;下料长度和成品索长度(超张拉后测长);
3、  超张拉检查:仪器、仪表标定证明书;张拉荷载、张拉时间、索体伸长量;锚板回缩量、锚具螺纹旋合自由;超张拉后外观检查;
4、  试验(根据合同规定):仪器、仪表标定证明书;护套理化性能试验报告;弹性模量计算;静载试验报告;动载试验报告;
5、  包装:成盘直径;防护措施;包装材料和方法、包装效果;标识和标志;
出厂
1、  合格证、检验报告、出厂质量保证书;
  
工艺流程
钢丝下料――扭绞编索――缠包――挤塑防护――
定长下料――锚具装配――锚具灌铸――超张拉检验
――长度测量――标志、标记――盘卷、包装
wycb






积分 84
帖子 75
2003-9-23 15:51    顶部


德国PFEIFER 钢索 北京:133011XXXXX
top.hq






积分 2
帖子 3
2004-10-8 12:28    顶部


现有一索网膜工程,找型计算完毕。可以定出索网交点的位置。请问施工的时候是先在地面按照零应力的长度将索网绑扎好吊装张拉,还是在空中连接索网张拉完毕再绑定节点?如果是按前面的做法,就需要尺寸极其精确,否则张拉后的形状就难以保证。但这样可以节省脚手架。如果是后绑定就需要搭设满堂红脚手架,需要很大的量。现在有这样的想法,设计一个能够轻微滑动的卡具来连接两向的索,张拉时允许滑动,张拉后能用吊篮将其固定。请问常用的卡具是什么样子?有图纸吗?谢谢!
业余2004






积分 113
帖子 98
2006-11-15 20:07    顶部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